查看原文
其他

李宇明: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需要语言助力丨光明日报

李宇明 语标 2021-03-18
本文原载于《光明日报》( 2019年07月27日 12版)
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就是要建立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,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,实现全球治理。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为重要的符号系统,是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,是文化最为重要的负载者、阐释者和建构者。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中,在为全球治理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过程中,必须充分重视语言的作用,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。

1

语言沟通全世界



(光明图片/视觉中国)

全球治理的前提和手段之一就是沟通。全球化、互联网、快速交通等只能缩短人类间的物理距离,只有沟通才能缩短人类间的心理距离;打开各民族的“心锁”,须有便于沟通的语言钥匙。语言有“通事”和“通心”之别。一般来说,外语主要“通事”,母语既能“通事”更能“通心”。全球治理,既需“通事”,更需“通心”。当前全球交际中具有较大能量的语言(方言),约有200种,掌握了它们才能与世界各地人民进行有效沟通,真正拉近心理距离,实现全球善治。


海外华人华侨有6000万众,分布于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。通过汉语(海外也称“华语”)可以与海外华人和华人社会“通事、通心”。通过华人和华人社会来影响其他人和有关地区,也是重要的沟通方略。当然,汉语也是处在世界第二方阵的语言,世界汉语学习者据称近亿,来华留学人数每年已超40万,他们多数都能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津梁。


今天的世界正处在“互联网+”时代,世界的语言沟通要注意利用互联网,注意运用现代语言技术。互联网条件下的现代语言技术,可以在信息的收集、研判、推送、翻译四个环节上发挥明显作用。海量信息通过互联网的语言搜索可“一网打尽”;具有语言统计分析功能的软件,可以对信息进行越来越可信的分析研判,为信息甄别和行为决策提供参考;信息可以通过设置自动推送、精准推送,把合适的信息及时送到合适人的手中;最重要的是自动翻译技术的发展,节约外语学习时间,节约翻译成本,当然,重大事项还需高级翻译家,而不能过分依赖翻译机器。现代语言技术的确对世界沟通起着巨大作用。


2

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建设

话语权是大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必要条件。通俗讲,话语权就是“有理说得出,说了传得开”。话语权不仅表现在国际的多边关系中,也表现在双边关系中;不仅表现在政府间的交往中,也表现在世界各国的民众交流中。新时代的全球治理,必须“重心下沉”,面向民众,民间交流尤为重要。



(不同语言的“你好” 光明图片/视觉中国)


建构国际话语体系,获取国际话语权,要有耐心和恒心。话语是表达方式,也是一套概念体系。“一带一路”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“共商共建共享”等,就是近来提出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新概念,就是体现中国智慧的新话语。语言的力量就是能够构造新概念,传播新话语。研究国际话语体系,就要研究国际流行话语,特别是具有话语权的话语概念体系,并在此基础上或“重释”,或补加,从而演绎出新的话语体系。


设置话题是话语能力的最重要的表现。在了解国际话语规则、树立积极话语态度、构造新概念、传播新话语的基础上,还要有强烈的设置话题意识,具备设置话题的能力。只有主动在全球治理中设置话题,才能变被动为主动,变应对为引领。当然,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国际话语权的获取,是一个系统工程,既要有“软工程”,也要有机构、设备、人才等“硬工程”;既要有国家的“软实力”,也要依靠国家的“硬实力”。说到底是一个国际形象问题,是我们在国际上能够塑造一个什么样的“中国形象”的问题。


3

全球语言生活治理

全球语言生活治理,是全球治理的基础内容之一。当前,全球语言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,有语言冲突、语言濒危、一语独大、信息边缘化、语言智能、语言资源建设等,需要逐一研究解决。


1.语言冲突。语言冲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越来越频发的问题。在新独立国家的国语选择过程中,在多语多方言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,常常发生各种语言矛盾,处理不当就会激化为语言冲突,甚至出现流血事件,爆发语言战争。正视语言矛盾,减缓语言冲突,避免语言战争,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,是全球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。


2.语言濒危。据专业人士估计,到21世纪末有90%的语言可能消亡。语言中贮存着各民族的世界认知,隐含着各民族的认知方式和发展历史,是人类不可复得的文化资产。人类的这些“世界知识”,有很多尚未进入当今“科学体系”。寻求应对语言濒危的方案,采取抢救濒危语言的有效举措,全力保存、保护人类的文化资产,是全球性的最为急迫的语言问题。


3.一语独大。英语“一语独大”,为人类沟通提供了很大方便,但问题也颇为明显:其一,英语不断挤占其他语言的应用空间,传递着越来越大的“语言压力”,引发相关语言的不安,潜伏着语言冲突;其二,损害文化多样性。语言是思维工具,是思想成果的载体。如果人类都用英语来思维,人类的文化都用英语来表达,人类五彩缤纷的思想和文化就会被英语这一“语言滤网”过滤得异常单调,严重妨碍人类的进步。全球治理,必须探索“一语独大”的应对方略。


4.信息边缘化。随着信息化,特别是现代语言技术的发展,虚拟语言生活逐渐重要起来,它不仅是新词语的“主产地”,新话语的传播地,甚至还成为现实语言生活的引领者。长此以往,人类的信息将主要贮存于虚拟空间中,人类的语言生活将主要在虚拟空间中展开。一些国家、一些人群由于硬件和软件的限制,不能或不能顺利进入虚拟空间,没有或没有足够的虚拟语言生活,从而被信息边缘化。信息时代最大的不公平是信息不公平,信息边缘化必然带来贫穷落后,是需要认真对待的社会问题。


5.语言智能。工业时代延伸的是人类的体力,智慧时代延伸的是人类的脑力。而人工智能离不开语言智能。全球治理,发展是硬道理,如何促进语言智能发展、迎接智慧时代的到来,是全球发展的时代课题。伴随语言智能的发展,人与机器人共处共事的时代即将到来,这一方面会促进社会生产的智能化,另一方面也必然加快生产行业、生产方式的大调整,这种大调整必然会带来失业、再就业以及教育改革等社会动荡与社会适应。同时,机器人“入世”也会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,比如机器人玩偶问题,机器人对待人类的“善心”问题。语言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,需要用国际公约来解决。


6.语言资源建设。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,需要通过语言资源建设来应对语言濒危。世界7000余种语言,语言保护非一人一国之力所能完成,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重视,建立科学的自然语言采集、标注、建库、共享等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。除了语言保护之外,语言资源建设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。语言智能的发展是建立在语言大数据之上的,也就是建立在语言资源之上的。在语言智能的语境下,语言资源也是经济资源,进入到生产力的范畴。与语言智能相关的语言数据管理,已经超出了语言学家、语料库学家的职责,成为社会应主动担当的不辞之责。


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。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参与全球治理,必须进一步提升国家的语言能力。加强语言学科建设,加强对世界语言生活的研究,做好国家语言规划,培养公民的多语能力,为全人类语言生活的和谐贡献中国智慧,发挥中国作用。


(作者:李宇明,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)


往期回顾:

李宇明:语言产业研究的若干问题

李宇明 | 立足语言生活解决时代需求

李宇明:融媒体纵横谈

李宇明、白乐桑 | 全球视野下的汉语汉字研究与教育

李宇明 | 弘扬“辞书人精神”  提升辞书生活品质

李宇明:中国的语言资源理念 | 人民政协报

李宇明:中国语言研究断想丨2019年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联谊会的总结发言

李宇明、刘丹青、钟进文、王锋谈活态保护语言多样性


语标,语言风向标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